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魯國 (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語錄
編輯-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 出處:《論語‧季氏篇》
- 危邦不入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君子
編輯-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出處:論語‧學而篇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出處:論語‧里仁篇
- 「君子不器」
- 出處:論語‧為政篇
-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出處:論語‧雍也篇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出處:論語‧雍也篇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出處:論語‧述而篇
-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 出處:論語‧憲問篇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出處:論語‧衛靈公篇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出處:論語‧堯曰篇。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出處:論語‧學而篇。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 出處:論語·陽貨
-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出處:論語·衛靈公。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出處:論語·衛靈公。
- 「當仁不讓於師」。
- 出處:論語·衛靈公。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出處:論語·衛靈公。
-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 出處:論語·衛靈公。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出處:論語·顏淵。
- 「民無信不立」。
- 出處:論語·顏淵。
-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 出處:論語·顏淵。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出處:論語·顏淵。
- 「其身正,不令而行」。
- 出處:論語· 子路。
-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出處:論語· 子路。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出處:論語· 泰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出處:論語·為政。
- 「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出處:論語·子罕。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出處:論語·子罕。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 出處:論語·子罕。
-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 出處:論語·陽貨。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出處:論語·述而。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出處:論語·述而。
-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出處:論語·述而。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出處:論語·述而。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出處:論語·述而。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 出處:論語·雍也。
- 「敬鬼神而遠之」。
- 出處:論語·雍也。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出處:論語·雍也。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出處:論語·公冶長。
- 「聽其言而觀其行」。
- 出處:論語·公冶長。
- 「敏於事而慎於言」。
- 出處:論語·學而。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出處:論語·學而。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出處:論語·為政。
- 「訥於言而敏於行」。
- 出處:論語·裏仁。
- 「德不孤,必有鄰」。
- 出處:論語·裏仁。
- 「鄉原,德之賊也。」
- 出處:論語·陽貨。
-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出處:論語·季氏
政治
編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關於孔子的評論
編輯毛澤東論孔子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外部鏈接
編輯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孔子 |
參見
編輯- 《論語》
鏈接
編輯諸子百家 | |
---|---|
儒家 | 孔子、孟子、荀子(東周)→董仲舒(西漢)→北宋五子(程頤、程顥...等)(北宋)、朱熹(南宋)→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李贄(明)→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新儒學八大家:馮友蘭、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
道家 | 老子、莊子、列子(東周)→王充(東漢)→道教各分支、新道家 |
法家 | 管仲、子產、韓非、申不害、商鞅(東周)→李斯(秦)→賈誼、劉安、漢文帝、漢武帝(西漢)→王安石(北宋)→張居正(明)→新法家 |
墨家 | 墨子、禽滑釐 |
名家 | 鄧析、公孫龍、惠施、尹文子 |
陰陽家 | 鄒衍 |
縱橫家 | 鬼谷子、蘇秦、張儀 |
農家 | 許行 |
雜家 | 呂不韋(東周)→劉安(西漢) |
小説家 | 屈原(東周)→虞初(西漢)→近現代中國小説家 |
兵家 | 孫武、孫臏、吳起 |
方技家 | 扁鵲(東周)→張仲景、華佗(東漢)→孫思邈(唐)→李時珍(明)→近現代中國醫藥學家 |
楊朱學派 | 楊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