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

中國地域上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樣式
(重定向自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国以及大中华地区的文明体系,其最早的形式为发展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中原文化,后来经过长时间历史演变,以及期间不断与外族的接触与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中华文化。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語錄

编辑

文化认同

编辑
  • 我的身體裡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2017年楊振寧一篇「關於放棄美國國籍」的小文[1]
  •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2]
    ——1957年,楊振寧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时,由他代表致辞
  • 我没有说我是中国人有什么不好,只是怕因此而产生了政治风险。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
    ——2000年,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蔡英文回应立法委员朱凤芝质询
    • “第一,我是台湾人,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二,在文化和血源上,我是中国人,这也没有问题”;“第三,在政治上,我是中华民国的国民”。
      (2000年5月29日《立法院公报》)
  • 政治上我是台灣人,文化上我是中華文化圈的,不會否認這點。我比較覺得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中國書讀得很多,《論語》背得很熟,用的也是中文,要怎麼否認?
    ——2015年4月柯文哲接受專訪時,回答記者所提的「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還是「我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的選擇題。

文化遗产及影响

编辑
  • 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結果遭到國內眾多易學研究權威學者的批駁。[3]
    ——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向《易經》“開火”,稱
  • “很多人曾討論過近代科學為何沒在中國萌生,我覺得和《易經》有很大關系。”[3]
    ——對易經的看法,楊振寧
  • “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復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復雜現象,這兩個是兩回 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3]
    ——對易經的看法,楊振寧
  •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4]
    ——屠呦呦

文化生命不可摧殘

编辑
  • 「文化生命不能隨意摧殘,摧殘文化生命,同時就影響民族生命。文化生命不能摧殘太甚,一個民族是經不起這樣摧殘的。就好像一個人得些小病是無所謂的,生長中的痛苦是不可免的,但是大病就不能多患。又如一個人的命運不能太苦,人受點挫折、受點艱難困苦是好的,但是挫折太多、苦太重,就會影響人的生命。」[6]:新版序8

現代化的道路

编辑
  • 「如此,即得靠文化的力量、思想的自覺。所以,知識份子思想上的自覺是很重要的,依此而發動文化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來創造這個東西;這就是我們現代化的道路。」[6]:新版序25
    • 牟宗三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见

编辑



维基语录链接:名人名言 - 文学作品 - 谚语 - 电影/电视剧对白 - 游戏台词 - 主题 - 分类
諸子百家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東周)→董仲舒(西漢)→北宋五子(程頤程顥...等)(北宋)、朱熹(南宋)→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李贄(明)→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新儒學八大家:馮友蘭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道家 老子莊子列子(東周)→王充(東漢)→道教各分支、新道家
法家 管仲子产韓非申不害商鞅(東周)→李斯(秦)→賈誼劉安漢文帝漢武帝(西漢)→王安石(北宋)→張居正(明)→新法家
墨家 墨子禽滑釐
名家 鄧析公孫龍惠施尹文子
陰陽家 鄒衍
縱橫家 鬼谷子蘇秦張儀
農家 許行
雜家 呂不韋(東周)→劉安(西漢)
小説家 屈原(東周)→虞初(西漢)→近現代中國小説家
兵家 孫武孫臏吴起
方技家 扁鵲(東周)→張仲景華佗(東漢)→孫思邈(唐)→李時珍(明)→近現代中國醫藥學家
楊朱學派 楊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