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國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而现流行的文本中有后人增补的文字内容。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语录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中庸》总结并发挥了孔子以来的儒学道德哲学和方法论。内容阐述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多有发挥,认为“仁”的本质就是人道而“义”的本质就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又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宋代朱熹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经过韩愈李翱及两宋理学家的推崇,成为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在中国儒学思想演变的历史上产生极大影响。

语录 编辑

第一章 编辑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翻译:天赋与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翻译: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翻译: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更要谨慎。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翻译: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见 编辑

儒家经典
三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传 左传》 《公羊传》 《榖梁传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 《》 《》 《》 《春秋
六经(六艺) 》 《》 《》 《》 《春秋》 《
七经 汉:《论语》 《孝经》 《》 《》 《》 《》 《春秋
清:《》 《》 《》 《春秋》 《周礼》 《仪礼》 《礼记
九经 唐:《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榖梁传》 《》 《》 《
十二经 宋:《》 《》 《》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榖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十三经 》 《》 《》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榖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其它 大戴礼记



维基语录链接:名人名言 - 文学作品 - 谚语 - 电影/电视剧对白 - 游戏台词 - 主题 -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