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國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

《中庸》,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戰國時孔子之孫子思所作,而現流行的文本中有後人增補的文字內容。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語錄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庸》總結並發揮了孔子以來的儒學道德哲學和方法論。內容闡述了「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繼承孔子的仁學思想,多有發揮,認為「仁」的本質就是人道而「義」的本質就是正確的行為規範。又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同《易經》一樣,都是儒家的理論淵藪。宋代朱熹從《禮記》中把它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經過韓愈李翱及兩宋理學家的推崇,成為宋以後儒者研讀的重點,在中國儒學思想演變的歷史上產生極大影響。

語錄

編輯

第一章

編輯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翻譯:天賦與人的稟賦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翻譯: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翻譯:越是隱秘的事情越是容易顯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是容易顯現。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更要謹慎。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翻譯:喜怒哀樂各種感情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
儒家經典
三禮 周禮》 《儀禮》 《禮記
三傳 左傳》 《公羊傳》 《榖梁傳
四書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五經 》 《》 《》 《》 《春秋
六經(六藝) 》 《》 《》 《》 《春秋》 《
七經 漢:《論語》 《孝經》 《》 《》 《》 《》 《春秋
清:《》 《》 《》 《春秋》 《周禮》 《儀禮》 《禮記
九經 唐:《周禮》 《儀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榖梁傳》 《》 《》 《
十二經 宋:《》 《》 《》 《周禮》 《儀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榖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十三經 》 《》 《》 《周禮》 《儀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榖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其它 大戴禮記



維基語錄鏈接:名人名言 - 文學作品 - 諺語 - 電影/電視劇對白 - 遊戲台詞 - 主題 -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