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庶佑(日語:本庶 佑/ほんじょ たすく Honjo Tasuku,1942年1月27日—),日本第26位諾貝爾獎得主,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發現癌症細胞關掉免疫系統的方法而製作出抑制劑而得獎。也是歷來第5位抱回醫學獎的日本得主。[1]
- 小時候看了細菌學家野口英世的傳記,認為醫生與醫學可以幫助很多人,埋下了從事醫學研究的種子。[1]
- 我父親是位醫生,他對我職業的選擇絕對有很大的影響。我母親那邊的親戚也有很多醫生,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2]
- 醫學的目的不是要讓人長生不老,醫學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健康的人生。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是受盡病痛折磨而死,或是安詳的離去,這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醫學的終極目的,是讓社會充滿了快樂健康的老人,他們可以工作、擁有健康,而且可以安詳的離世,所以藥物不是要去延長幾天或幾年的生命,預防疾病才是最重要的。[2]
- 現在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都面臨高齡化的嚴重問題,特別是在日本。這不只是靠醫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與社會制度更相關。當然,醫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不能只靠個人的努力,整個社會都必須建立一個社群和制度去照顧老人家。同時,家庭的支援系統也非常重要。[2]
- 舉例來說,我們需要有可以讓老人安居的住宅,因為每個人老了都會有許多行動上的問題或其他障礙,我們必須發展一些通訊的基礎建設,甚至整個城鎮都要幫助老人可以更方便生活。例如,老人無法開車,需要他人協助,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是必要的,這樣每一個人才能便利的生活。[2]
和和艾利森因為各自獨立研究而同時獲得唐獎的生醫獎時的反應
編輯
- 其實競爭這件事情到處都有,如果你一心想要拔得頭籌,有時候難免會有點失望。要避免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個方法就是不要去追隨別人做過的研究,想辦法成為第一個發現者;第二個方法就是你去爭取到很多的經費,讓你可以僱用很多的研究人員、科學家來幫你做研究。[2]
- 也許不見得能夠立即對社會有所幫助,但這樣的想法對我很自然,並不覺得有任何壓力。[2]
- 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建議,要做到六C。[2]
- 第一、你必須有好奇心(curious),你要對科學感到好奇,這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 再來,你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你需要勇氣(courage)去面對
- 挑戰(challenge);
- 然後你要能持續(continuation),你要能有耐心持續下去;
- 你還需要專注(concentration),你必須聚焦;
- 最後,你必須相信你自己,你需要信心(confidence)。這六個C是我經常告訴學生的。
- 我的第三位人生導師是唐.布朗。他影響我的就是「不要放棄的態度」,還有很重要的,你必須要能夠問出大問題(big question)。[2]
- 對我來說專注是最困難的,因為外界有這麼多聲音,許多意見,但你必須要專注。要讓自己保持專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聽別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應該這樣說,你當然要聽別人的看法,但你不能相信別人對你說的每一件事情,你必須要思考。[2]
- 你必須要找出時間讓自己可以專注,每天花五分鐘、十分鐘讓自己靜下來。不論是透過靜坐、冥想或其他方法,要讓自己處在一個地帶(zone),可以跟外界隔絕,讓自己思考。[2]
- 我認為面對挑戰(challenge)對他們(年輕人)是最困難的。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很窮,日本的經濟才剛剛起色,所以我們不太害怕貧窮,因為我們本來就很窮,所以我們就勇敢的闖一闖,這是我們這一代的特質。現在,是幸運也是不幸,年輕人傾向走安全的路,避免成為失敗者,所以他們失去了面對挑戰的機會。這一代年輕人變得比較怯懦,這很遺憾。[2]
- 告誡學子與後進「不要貪快」[1]、「不要追逐發表期刊」[1]、「不要放過研究中的偶然發現」[1]
- 本庶佑時常強調,做一位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與勇氣,永遠不要輕易放過研究中的偶然發現。
- 「如果什麼都沒發生,表示這個基因並不重要。但是從其他相關研究,我們認為這個基因一定很重要,」[3]
- 「不要盲信教科書,不要為了發表期刊做簡單的題目」[1][3]
- 他在來台演講時也提醒學生「不要相信教科書」,要仔細發現教科書中的不合理之處:「你必須心存懷疑,自己去思考為什麼。」[1]
- 我在京都大學的時候,很幸運的遇到幾位我的人生導師,其中一位是西塚泰美教授。他告訴我,不要相信出版的論文。所有的論文都可能有錯誤的地方,你必須要有懷疑精神,要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問題,這是他教導我該有的科學研究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建議,尤其是對很聰明的學生。聰明的學生很容易相信他們所讀到的東西,他們會把這些東西背下來,結果他們有很豐富的知識,卻失去了好奇心。[2]
- 要讓自己保持專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聽別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2]
- 「不要追逐發表期刊,我的PD-1研究一篇都沒上」[1][3]
- 本庶佑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強調「不熱門的題目通常很深,也需要更多時間研究」[1][3],更批評學界為了追求快速發表成果,很多人總是選簡單的題目處理,或者選擇容易登上期刊的主題。本庶佑還對台灣的學子透露:「我的PD-1研究,一篇都沒有上過Science、Nature、Cell。」[1]
- 「在生命的科學中,你永遠不知道哪一顆種子會發芽,需要長時間的耐心來支持、澆灌。」[3]
- 「在誰也不會看上一眼的石頭上持續打磨,最後發現鑽石,這種從一片混沌之中開始的工作,對我來說極具魅力。」-本庶佑對京大學子談論學術研究的醍醐味[1]
- 我十五歲在讀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中國哲學。我喜歡道家老子、莊子的哲學,但我不喜歡孔子的學說,它有點太僵化了。孔子強調秩序、組織、制度,每個人在社會裏都要對應到一個對的位置上。可是,道家渾沌的概念不一樣,它有無限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是思考宇宙天地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無限的可能與未來。[2]
- 日本顯然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但從差異來看,日本文化專注在事物的細節上,例如日本的刀跟中國的刀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刀很鋒利,但同時也非常美,就像藝術品一樣。製刀的工匠不只是製作一個武器,也把它當作是藝術品在製造。這種態度,是很獨特的日本文化,幾乎每個日本人,不論在哪個行業,都有非常專注的視野,他們在個人崗位上全力以赴,但是專注得太過頭了,就會失去全面的視野。[2]
- 在我研究的生物醫學領域,最主要的哲學就是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會改變,所有的生物體都會發生基因上的改變、物競天擇。這是很模糊的概念,但它解釋了生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並不穩定,我們幾乎永遠都在改變當中。有些人可以適應完全不同的環境,所以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都可以發現生命,當環境改變,有些生物體還是可以存活。[2]
- 不要見樹不見林:通常當我們提出個大問題的時候,會引出許多小問題,有些人就會走入這些小路上,而忘了原來提出的大問題。布朗教授提醒我,要跟隨你主要的問題走。[2]
- 我認為中學這個階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你給孩子太多的知識,你會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教育,要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幫助他們發展思考的心,而不是一直接受別人給的知識。我們需要給孩子基本的知識,但教太多的細節並不好,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這是我們要教孩子的。[2]
- 我遇到的第二位人生導師是我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遇到的萊德爾教授(Philip Leder),我從他身上學到如何呈現你的研究成果。你必須讓別人看懂你的研究,讓別人了解你所做的,並被你說服。這其實是一門藝術,你需要運用一些技術、邏輯以及表達的方法。[2]
- 本庶佑提到,過去他們不管做什麼都窮所以不擔心沒錢,但現在有機會賺錢、變有錢,我們才會開始擔心某些工作不賺錢。[3]
- 學術研究的確是一門很花錢的產業,很多研究十分耗時,卻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現在許多人偏好做創新、可快速應用的研究,於是許多費時費力的醫學研究並不是很熱門。然而基礎研究卻是一切的根基,且生物醫學需要非常多的失敗、非常多的賭博,我們必須接受,因為這是科學的本質。然而,許多影響研究經費的分配的政治人物與廠商無法接受。[3]
- 現今的趨勢希望連結學術與產業,讓研究成果能實際用於促進人類福祉。本庶佑認為,轉譯學術到產業,賺錢的不應該只是產業,而應回饋到學術。他選擇為藥物申請專利,是希望專利資金能回流到大學、學術,培育新一代的年輕科學家,讓他們有好的環境以及資源接續在科學的夢土中,為未來社會的進步耕耘。[3]
- 在前年接受日媒專訪時曾批評,日本的製藥產業規模過小,將學術成果產業化的能力與世界相比也有一段差距。本庶佑以東京大學教授間野博行為例,他率先發現肺癌基因EML4-ALK,但國內的製藥產業無以為繼,最後還是由海外藥廠首次發行應用的藥物。[1]
- 當5日下午參加國際記者會接受媒體採訪「東海三縣你最喜歡哪一縣?」生氣的痛斥:
- 「貴報沒有科學記者了嗎」[4]、
- 「你還在念幼稚園嗎」[4]、
- 「這就是你從事新聞工作的初衷嗎?」[4]
- 現為京都大學醫學部名譽教授的中西重忠是他的大學同學,他說本庶佑當初就是抱持大志之人,不過也會在學校附近的麻將館打個通宵再去上課。中西重忠說,本庶佑總是將時間做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時代又會讀書又會玩。「他對於重要的事總是全力以赴,拿到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1]
- 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的評價:「2人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利用免疫系統的能力來攻擊癌細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