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
台灣媒體人、前政治人物
陳文茜(1958年3月25日—),英文名字是Sisy,中華民國立法院第五屆立法委員(2001年-2004年),台灣政治評論節目《文茜小妹大》的主持人,同時還在中天新聞台開出《文茜周報》、《文茜世界周報》,受香港鳳凰衛視邀請主持《解碼陳文茜》。她從美國回到台灣後,出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民進黨發言人;後來退出民進黨,並在民進黨執政後發表許多批評陳水扁的言論。
語錄
編輯論歷史
編輯- 二二八後五十八年,我們本省人是否該輕輕自問一句:外省人,有沒有在台灣活下去的權利?[1]
- 歷史對待政治人物,看似有情,卻是很無情。[2]
- 追究過去,如果忽略尊重人民情感與生命記憶的「轉型」,它恐怕只是粗魯的「片段正義」。[3]
- 歷史不斷地複製,但人很難學習;因為真正的歷史不會寫在教科書裏,你連真相都不知道,更不要說超越前人的老路。[4]
- 歷史一直是政客強暴的對象。[5]
- 政治人物閱讀歷史,應切記最重要的道德:不要拿歷史當自己立場的輔佐工具。[6]
論政治
編輯論人生
編輯- 人生像取景,它是一種不斷的選擇。[10]
- 從做人原則來說,當人們善待你、信賴你,你卻將之揭露,這是一種「背叛」。[11]
- 上帝與父母給了人們身體,人們有權在「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為自己的「天體」做適度的選擇。[12]
論自己
編輯- 如果李敖包辦五百年來第一名,我只要五百零一年第一就超越他了。[13]
- 我相信,政治人物上場之前就應先學退場;不懂得退場之美,是台灣政治人物的通病。[14]
- 其實沒人真正怕我,善良的都不怕。他們怕我,因為怕我說真話。[15]
- 我向來不重操舊業的;但眼看政論節目藍綠對立得厲害,一股使命感又湧上心頭。[16]
- 年紀大了,一直都被叫「文茜姊」,讓我哭笑不得;在這節目2000年開播時,我就把心一橫,乾脆取個「文茜小妹」。[17]
- 我常勸大家兩件事:一到咖啡館讀歷史,二到郊外走走。[18]
論別人
編輯- 馬英九在蔣渭水身上找到中國情懷,找到國際爭訟;謝長廷找到「外來」控訴;他們談的都是自己,都不是蔣渭水。[19]
- 台灣有個不愛台灣的總統,姓陳,名水扁。[20]
- 陳水扁不會是唯一貪污的領袖,但他是唯一敢以清廉當招牌,五個手指皆指責別人海外有秘密帳戶洗錢,並全力在立法院推動陽光法案政治獻金法的劃時代說謊家。他人格分裂,已到了有若白天當神父、夜晚當妓男的地步;悲哀的是,他的黨,他的支持者,他的鄉親,以及孕育他的社會也因此被迫人格分裂。[21]
- 克魯曼(Paul Krugman)崇拜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們兩位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天才,都是烏鴉;都想報效國家,都因愛說真話,與當道格格不入。兩個人對當代都形成重大的影響;但貢獻之路,不靠官路,靠專欄之路。兩人皆有能力把複雜經濟學,以生花妙筆撰述民眾看得懂的文字,再回頭影響菁英政策。以克魯曼的比喻稱之,此乃「流行國際主義」(Pop Ineterationalism):一種不入白宮,卻以專欄包圍白宮的方法。[22]
出處
編輯- ↑ 《只怕陳文茜》彩頁
- ↑ 《只怕陳文茜》彩頁
- ↑ 〈蔣公要不要再見?〉,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2月10日〈我的陳文茜〉專欄。
- ↑ 〈應該自己讀歷史〉,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3月3日A24版〈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幌馬車之歌〉,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7月14日A26版〈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幌馬車之歌〉,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7月14日A26版〈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從北京到天津 殘月京夢〉,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8月11日〈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半百維新〉,台灣《蘋果日報》2008年7月12日A26版〈我的陳文茜〉專欄。
- ↑ 馬英九連任前政論節目
- ↑ 《只怕陳文茜》彩頁
- ↑ 〈誰淫了天體?〉,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9月1日A22版〈我的陳文茜〉專欄。
- ↑ 〈誰淫了天體?〉,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9月1日A22版〈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只怕陳文茜》彩頁
- ↑ 《只怕陳文茜》彩頁
- ↑ 《只怕陳文茜》彩頁
- ↑ 2007年5月21日,在《文茜小妹大》復播記者會上的自我解嘲。
- ↑ 2007年5月21日,在《文茜小妹大》復播記者會上敘述《文茜小妹大》一名的起源。
- ↑ 〈假期該做的事〉,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9月22日〈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幌馬車之歌〉,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7月14日A26版〈我的陳文茜〉專欄。「外來」一指民進黨常用語「國民黨是台灣外來政權」,二指馬謝兩人皆把歷史當成自己政治立場的輔助工具。
- ↑ 於節目中屢次提及。
- ↑ 〈大說謊家〉,台灣《蘋果日報》2008年8月16日〈我的陳文茜〉專欄。
- ↑ 〈克魯曼與他的偶像〉,台灣《蘋果日報》2009年5月16日〈我的陳文茜〉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