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中国作家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中國北京人,作家。年輕時在雲南農場作過知青,插過隊,作過工人、老師。1978年至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84年赴美。1988年獲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後開始成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北京。

語錄

編輯

倫理

編輯
  • 《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1]
    • 應該承認,這個問題曾經使我相當地困惑,但是現在我就不再困惑。假定有個人愛一個同性,那個人又愛他,那麼此二人之間發生性關係,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又不傷害別人的事,談不上不道德。有些同性戀伴侶也會有很深、很長久的關係,假如他們想要做愛的話,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反對他們。我總覺得長期、固定、有感情的性關係應該得到尊重。這和尊重婚姻是一個道理。
    • 我認為社會應該給同性戀者一種保障,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舉例來說,假如有一對同性戀者要結婚,我就看不出有什麼不可以。
    • 我是個異性戀者,我的狹隘經驗是:能和自己所愛的女人體面地出去吃飯,在自己家裡不受干擾地做愛比較好。至於在街頭巷尾勾個性伴,然後在個骯髒地方瞎弄幾下是不好的。當然,現在同性戀者很難得到這樣的條件,但這樣的生活應該是他們爭取的目標。

智慧

編輯
  •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後的事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 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 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 而不是相反
  • 自從創世之初,世界上就有兩種人存在,一種是我們,一種是他們。現在世界上仍然有這兩種人,將來還是要有這兩種人。這真是至理明言。這兩種人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互相帶來災難。

人性

編輯
  •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沉默的大多數》

愛情

編輯
  • 你要是願意,我就永遠愛你;你要是不願意,我就永遠相思。

其他

編輯
  • 蕭翁說明辨是非難,是因為這些是非都在倫理的領域之內。
  •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
  • 羅素先生雲,真正的倫理原則是把人人同等看待。
  •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話:話語即權利。這話應該倒過來說:權利即話語。
  • 然後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屬於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就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
  • 照他看來,寫書應該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靈魂。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個,就是我自己。這話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誠實。
  • 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欲望就是學習。
  • 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 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麼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見識。
  •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而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思維的樂趣》
  • 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的價值領域。
  • 對於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的精英更為重要。
  • 人活在世上,自會形成信念。對我本人來說,學習自然科學,閱讀文學作品,看人文科學的書籍,乃至旅行,戀愛,無不有助於形成我的信念,構造我的價值觀。
  • 不斷地學習和追求,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地事啊,要把這件趣事從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給閹了。
  • 假設我們說話要守信義,辦事情要有始有終,健全的理性實在是必不可少。
  • 尤瑟納而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雲,當一個人寫作或計算時,就超越了性別,甚至超越了人類----當你寫作和計算時,就是在思考。
  • 身為一個中國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別人「推己及人」的次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 我認為,把智慧的範圍限定在某個小圈子裡,換言之,限定在一時,一地,一些人,一種文化傳統這樣一種界限之內是不對的;因為假如智慧是為了產生,生產或發現現在沒有的東西,那麼前述的界限就不應當存在。
  •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王小波全集(第二卷)》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