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夫岡·包立
奥地利物理学家(1900-1958)
沃爾夫岡·泡利(德語:Wolfgang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 「我真的信任科學,我認為科學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最佳方法。」(p.2)[1]
- 當有人向你拋出一大堆科學研究,並告訴你這些研究確立了 X,Y,或 Z 時,你要提高警覺;關於這些事情,不要信任這些人。你要自己去閱讀那些期刊論文,以判斷有關研究顯示了甚麼。要是你沒有時間這樣做,你便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簡言之,就是不為所動。
- 如果同一研究在不同的實驗室做了無數次,更是橫跨多年的研究,而且在該領域的專家都一致接受某結論,那麼,我們便有些理由認為那結論大概是真的。可是,你不應該信任一個基於單一研究的論證,尤其是當那論證涉及對有關研究結果作出有爭議的推論;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懷疑和不為所動總是較恰當的。(pp.125-26)[1]
- 但EPR論文並未反駁測不準原理,因此大部分物理學家均採包利(Wolfgang Pauli)的態度:反正不能同時量得一物體之位置與速度,因此探討它們是否實際存在只是一個哲學問題,不是物理家的工作。[2]
對物理與數學
編輯- 海森堡蒐集了的1927年索爾維會議中一群年輕學者的對話,內容是討論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對宗教的觀點。包立、海森堡與狄拉克皆參與其中。狄拉克批評了宗教上的政治意圖,而波耳則讚許了其光明面。對於其他的部分,狄拉克有這樣的意見:
「 | 我不能理解我們為何閒著沒事要討論宗教。如果我們抱持科學家該有的誠實態度,那必須承認宗教混雜著虛假的斷言,沒有真實的基礎。上帝的概念不過是人類幻想的產物。對於那些暴露在自然力量下的原始人類,不難理解他們會將這些恐懼與害怕擬人化。然而如今我們已經瞭解了這麼多自然現象,我們不再需要如此看待自然萬物。我一直都不明白,假設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這個假設導致了無數的問題,例如為何上帝容許苦難和不公正、富人對窮人的剝削利用以及各種他該為我們消弭的恐怖。如果宗教仍持續被教導,那絕不是因為這些思想說服了我們,而是因為有部分人士希望底下的人們保持沉默。比起吵鬧與不滿的群眾,那些沉默的大眾更容易統治,同時也更容易剝削。宗教正是一種鴉片,使民族麻痺而沉浸於一廂情願的夢想,忘卻了不公不義。也因此國家與教會一直是密切的聯盟。雙方都需要這種錯覺,一位好心的神將會(如果不在人世就會在天堂)獎勵那些不對抗不公義、毫無怨言默默完成工作的人們。這也是為何,把神視作一種幻想的這種想法總是被當作人類最大的罪過。[5] | 」 |
海森堡對此接受各種意見。包立當時尚為一名天主教徒,從話題一開始便一直保持沉默,然而在被問及意見時他說到:「看來我們的好友狄拉克抱持一種信仰,而其指導原則是『上帝不存在,而狄拉克是祂的先知』」所有人包括狄拉克都大笑了起來。[6]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https://philosophy.hk01.com/channel/思潮%20AVANT-GARDE/78060/從一本「自由意志」導論看優質的分析哲學 思潮 AVANT-GARDE/15.03.2017從一本「自由意志」導論看優質的分析哲學
- ↑ 2016-05-02愛因斯坦的最後一搏—EPR悖論 撰文者:賴昭正(轉載自科學月刊)
- ↑ 科學人雜誌>名家專欄>2018>形上集>現象學家
- ↑ Reminiscences about a great physicist, 1990 ed. Kursunoglu & Wigner, CUP,p.98
- ↑ Heisenberg 1971,第85–86頁
- ↑ Heisenberg 1971,第87頁
外部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