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本文收录的是由印度索尼娱乐台(SET)摄制并于2013年首播的同名电视剧。
摩诃婆罗多第001~030集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欲望 | 欲求,希冀,愿景,野心。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是吗?
如果有人问你是谁,你会怎样作答?好好思考。你马上就会意识到,是欲望定义了你的人生。有所建树的成就,无所作为的失败,描绘了你的本质。许多人穷极一生渴望功成名就,而他们的欲望之火,从未熄灭。欲望驱赶着他们四处奔走,如引诱着群鹿的绿洲蜃影。但在这欲望的深处,却孕育智慧之光。如何?当欲望得不到餍足而支离破碎,智慧之光便穿破缝隙进入人的心中。不,这故事无关乎欲望纷争,无关乎起于野心的残酷杀戮。这个故事是关于由欲望滋生之处所孕育的,智慧。我,瓦苏戴夫·奎师那,邀请大家一起加入这个旅程。它将向你讲诉生命的意义和生而为人的责任。将向你展现,尘土中冉冉升起的光辉事迹。这段旅途名为——摩诃婆罗多。 |
第001集 |
家庭教育 | 努力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幸福喜乐,是身为父母的第一要务。把孩子带到世上,看他们长大成人。有什么能比他们未来的福祉更珍贵?但,幸福和安康,不是要靠自己去争取吗?或对或错,父母都对孩子灌输着价值观。
无论他们是否称职,他们都在教导下一代。这难道不是所有仁善之行的基本吗?理想和学习会塑造一个人的品性,就是说,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并没有为孩子的未来提供保障,忽视了对他们品格的提升。于是这些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他们的孩子却无法从中获益。而那些不担忧孩子未来的父母,更注重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这样的孩子能赢得全世界的赞誉。好好想想吧。 |
第002集 |
意外与适应 | 有时一次意外,会打乱所有的计划,人们常常把这次挫折看做人生不幸的源泉。但是未来,是由世人的计划决定的吗?不是的。
第一个登上高山之巅的人,可能会在山脚制定一些计划。但让他登顶的是计划吗?不是的。事实是,在他攀登的过程中,会遇到未知的障碍和艰难险阻。每一步,他都要为下一步做决定,每走一步计划改变一次。墨守成规可能会让他跌落深谷,他永远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高山,只能去适应高山。同样的道理不是也适用于人生吗?若一个人把一次意外、一次挫折当成不幸的源头,而亲手终结了生命中的其它可能,那这个人一生都无法功成名就,也得不到幸福与安宁。换言之,比起试图改变生活,随机应变、适应变动的环境,才是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不二法门。好好想想吧。 |
第003集 |
关于未来 | 未来另一个名字是挣扎,如果心中欲望得不到满足,心就开始规划未来,它一刻不停地幻想欲望能在将来餍足。但是生活,生活不在将来也不在过去,生活就在此刻,换而言之,活在当下,才是真正地活着。
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仍无法理解其中真义,我们不是沉湎于过去,就是不停地为将来打算。 然而生命,转瞬即逝。如果我们接受这一个基本原则,即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也不能横加干预,张开双臂迎接她,这样生命中的每一刻,不都会充满活力吗?好好想想吧。 |
第004集 |
家庭教育 | 先人的愿景和野心,他们的怒气、敌意和仇恨,将会为后代所传承。父母全力给予孩子世间所有喜乐,最后留下的财富却是痛苦。他们想为后人留下爱,不想却灌输了无尽的恨。好好想想,你给孩子留下了什么,你一定给了他们爱,知识以及财富,但你也是否将仇恨的种子埋藏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意无意地灌输了关乎善与恶的成见。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不真是因为这些成见产生的吗?谋杀、流血与死亡,不正是始于这些固有的观念吗?换言之,父母给予孩子生的权利以及死的宿命,给予他们爱的点光以及恨的阴影,盘踞心念之中的黑暗,或现实中的黑暗,都只能让人心生恐惧,别无他物。好好想想吧。 | 第005集 |
恐惧 | 恐惧总是深植人心。
有时忌惮失去财富,有时害怕蒙受羞辱,有时忧虑与爱人分离。因此大家觉得恐惧无处不在。你们是否觉得正是这些让我们恐惧的事物也是哀痛的根源。不,并无道理。事实上任何人的经验都说明,惊慌失措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恐惧源于对哀痛的幻想与现实并无关联,即使清楚恐惧不过是臆想,你是不是也难以打破幻象,去无所畏惧地生活?好好想想吧。 |
第006集 |
认知弱点 |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比如,有些人跑不快,有些人力气小,有人受病痛折磨,也有人记忆力不好,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你知道有谁能完美无缺吗?在我们的弱点中,有一个非常致命,它滋生了心中的悲伤和失望。
弱点不是先天缺陷,便是命运使然。 同样的,弱点,在人的认知中,普遍被看做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些人,凭借正直与勤奋克服了他们的弱点。这些人与其他人有何区别,你有想过吗?答案非常简单。一个不向弱点妥协的人,一个一身正气的人,能克服自身缺陷。换言之,神也许会赋予你弱点,但界限,界限只由各人的认知决定。想想吧。 |
第007集 |
期许 | 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的基础,就是期许。比如,让生活富足而欢愉的丈夫,无私奉献又忠贞不渝的妻子,或者孝顺有加、悉心侍奉的孩子。人啊,人通常会爱那些符合他期许的人,而期许注定要落空。
为何?因为期许存在于人的心智,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别人心中的渴望。即便满心希望满足一切的要求,也永远无法完全符合对方的期许。那从根本上引发其冲突,所有的人际纽带都会变成冲突。若人们不再把羁绊建立于期待之上,接受关系的本来面目,这一生不就充满安宁与喜乐吗?好好思考。 |
第008集 |
决策 |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做决策的一刻。每一步,人都在为下一步做决策,而决策,决策留下长久的痕迹。当下的决策带来未来的不幸,不止为自己,也为家庭,为后裔。进退维谷时,人忧心如焚、犹豫不决。决策变成斗争,而心,成为战场。
我们做出决策,多半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寻求内心安定。但,人跑步时能进食吗?不能。那么,斗争中的心,能做出正确决策吗?以安定的心做出的决策,能带来幸福的未来,但是妄图以决策达成安定,必将导致痛苦。想想吧。 |
第009集 |
改变自身 | 万物之初,就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尽量得到欢乐、远离悲伤,这是最主要动机。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能使你完全满意吗?想想吧。我们的生活由关系构建,我们的安全也由关系构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也来自关系。那在建立关系时,为什么会有不幸呢?为什么一些关系会引发纷争呢?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当一个人无法接受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并且试图改变对方时,纷争便产生了。换言之,我们拒绝得越多,冲突就越多;包容越多,喜乐就越多。难道不是吗?如果人们愿意控制自己的期望,审视自己的想法,不去强行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身,那获得圆满的人际关系还会困难吗?换句话说,接纳不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吗?想想吧。 |
第010集 |
公义 | 若人因为一次遭遇不公,那次遭遇便撼动他的心智,让他认为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越是觉得不公,心里的抵触就越强烈,以诉求公义来应对这种际遇,这无可厚非。现实中,社会上任何形式的不公,都会损毁人的信念。但什么是公正?公正怎么定义?
待人不公之人应该忏悔,而遭遇了不公的人,则应该重拾对社会的信念。这是不是能总结公义的含义?但邪恶之人,会披上公正的外皮去寻仇,选择以暴制暴、饱尝痛苦的人,试图把更大的痛苦强加于人。一旦走上这条路,受害者就成了加害者。很快,他将成为罪犯。换言之,公正与复仇仅有一线之隔,那细细的界线名为“正义”。不是吗?想想吧。 |
第011集 |
决策 |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做决策的一刻,每一步,人都为下一步做决策。而决策,决策留下长久的痕迹,当下的决策带来未来的幸或不幸,不止为自己,也为家庭,为后裔。进退维谷时,人忧心如焚,犹豫不决,决策变成斗争,而心,成了战场。我们做出决策,多半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寻求内心安定。但,人跑步时能进食吗?不能。那么,斗争中的心,能做出正确决策吗?现实中,以安定的心做出的决策,能带来幸福的未来,但是妄图以决策达成安定,必将导致痛苦。想想吧! | 第012集 |
关系 | 万物之初,就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尽量得到快乐,远离悲伤,这是最主要动机。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能使你完全满意吗?想想吧,我们的生活,由关系构建,我们的安全,也由关系构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也来自关系。那,在建立关系时,为什么会有不幸呢?为什么一些关系会引发纷争呢?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当一个人无法接受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并试图改变对方时,纷争便产生了。换言之,我们拒绝得越多,冲突就越多,包容越多,喜乐就越多。难道不是吗?如果人们愿意控制自己的期望,审视自己的想法,不去强行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身,那获得圆满的人际关系,还会困难吗?换句话说,接纳不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吗?想想吧! | 第013集 |
公正 | 若人认为一次遭遇不公,那次遭遇便撼动他的心智,让他认为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越是觉得不公,心里的抵触就越强烈。以诉求公义来应对这种际遇,这无可厚非,现实中,社会上任何形式的不公,都会损毁人的信念。但,什么是公正?公正怎样定义?待人不公之人应该忏悔,而遭遇了不公的人,则应该重拾对社会的信念,这是不是能总结公义的涵义。但邪恶之人,会披上公正的外皮去寻仇,选择以暴制暴。饱尝痛苦的人,试图把更大的痛苦强加于人,一旦走上这条路,受害者就成了加害者,很快,他将成为罪犯。换言之,公义与复仇仅有一线之隔,那细细的界线,名为正义,不是吗?好好想想吧! | 第015集 |
界限 | 两个人,在变亲密时,都在给对方设定一些界限和规则。细查每一段关系,我们会注意到,它们来自我们为他人划定的界限。即使在不知不觉中,陌生人越界的瞬间,仍让我们怒不可遏。这些边界的实际形式是什么,我们考虑过吗?通过划分界线,我们不准他人自主决定,强加自己的主张,换言之,我们否定他人的独立性。独立性被否定的人,心中将充满悲伤,当对方打破所有的界线,我们会满腔怒火,这不是司空见惯吗?但如果说一致性是一段关系的实体,那独立性难道不是它的灵魂吗?好好想想吧! | 第018集 |
采纳谏言 | 决策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他人的意见,建议和出谋划策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当下的抉择,那么,我们的未来,是否取决于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呢?我们的一生,难道取决于别人的谋划,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情况,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寺庙里的信徒乐于布施;而盗贼则放言,只要有机会就偷走神像上的珠宝。虔诚纯洁的人,会给你忠告;心怀不轨的人则会进谗言。听取忠告能将人生引向喜乐,但乐于接受忠告的,也只有虔敬纯洁的人,换言之,在采纳意见或建议时,心存正义,难道不重要吗?好好想想吧! | 第019集 |
未来 | 父亲希望孩子生活幸福,操心孩子的未来,因此,他总是试图安排孩子的未来,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为他熟悉那条路上的崎岖,能指出哪里有光明,哪里是暗影。儿子追随自己的脚步,是每位父亲的期望,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总忘了反省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问题,成功之道是一成不变的吗?时间不会带来新的挑战吗?那么,过时的经验,怎么会对下一代有所助益?第二个问题,孩子是不是父母形象的投影?是的。父母教引孩子的德行,但是,天赋是神的馈赠,那么,你觉得父辈的成功之道,一定能让孩子也取得成就获取喜乐吗?第三个问题,为生活而奋斗不是有益的吗?新的问题引发新的答案,那么剥夺孩子们面对新问题,去奋斗去挑战的机会,对他们是有害还是有益呢?因此,培养孩子的美德,比试图为其张罗未来更有益处,同样的,与其擅自决定孩子未来的道路,不如用信心与智慧武装他们,好让他们迎接新的挑战。好好想想吧! | 第020集 |
说明真相 | 生活中,总有决心倾吐真相,却无法言说的情况。那时恐惧在心中盘桓,害怕提及事件本身,抑或是自己的对错,那是真实的感受吗?不是的,那只是一个事实,那意味着,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有时候,仅仅是吐露真相,就让人恐慌。也许,是顾虑别人的感受,怕伤害他人,惶惑地无法说出口,那……真相又是什么,我们想过吗?即使害怕,也要把事实说出来,谓之还原真相。现实生活中,真相不过是勇气的别名,无需等待时机来鼓起勇气,因为勇气乃人之本能,换言之,每时每刻,都是坦白真相的时机。好好想想吧! | 第021集 |
梦想破灭 | 若一个人,梦想支离破碎,心中充斥愤怒,就会想去惩罚那个冒犯了他的人。梦想破灭,欲望粉碎,就该归咎他人吗?导致心愿无法达成的,有很多因素,可能是时运不济,也可能是命运多舛,又或者,那本身就是个不可达成的愿望。不充分考虑时局,便归咎他人,是不对的,这就成了报复,公平基于慈悲和怜悯,报复则基于愤怒与自负。这意味着,对别人的冒犯,无法宽容对待,一心想要惩罚对方,不是待人不公吗?好好想想吧! | 第025集 |
隐患 | 基于幻梦与直觉,人会想象未来的伤痛与欢愉,为了避免未来可能的伤痛,我们在今天做出抉策。但是……此刻忙着消除未来隐患,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从未以此自问。其实,症结总与化解之法相伴相生,这是社会与自然所共有的规律,不是吗?回想过去,参见历史,你会顿然醒悟,有问题的地方,必有破解之道,这是世界运转之道。同理,为化解危机,力量应运而生,人从困境中挣脱一次,就往前迈进一步,灵魂也更加闪耀,心中充满自信,同时……更加信任这个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事实上,与劫难相伴而生的,是机遇。改变自己的机遇,磨砺心智的机遇,获取智慧,升华灵魂的机遇。能抓住机遇的人,无惧危机,而固步自封的人,会给人世带来不幸。想想吧! | 第027集 |
信仰 | 信仰寄生于传统之中,而传统则维护着信仰,但信仰仅仅出自传统吗?想想吧,如同雕像蕴藏于石材,信仰也藏于传统,这石块里蕴藏着雕像,但石块本身不是雕像,要让雕像现身,就必须雕琢石材,无用的部分要被凿碎摒弃。与此同理,宗教信仰要在传统中找寻。若没有打破对因陀罗的供奉,转而崇拜牛增山,雅度族也不会找到救赎之法,因此,食古不化之人,不配拥有信仰,盲目遵循传统之人,无法获取信仰。人们常说,天鹅有辨识之慧,将乳汁与水混合,天鹅能只食其中乳汁。而要追寻真正的信仰,从知识中攫取灵慧至关重要,若缺乏此种灵慧,那人信奉的不过名为宗教的伪教。好好想想吧! | 第028集 |
抉择 | 人人都希望今日的决定,能引向充满光明、幸福安康的未来,做出这样英明的决策,是每个人的希望。以你的人生为例,是不是太多抉择都着眼于未来?理应如此啊,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上简单快乐的日子,然而,没人能预知将来,只能去憧憬与想像,所以,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基于想象力。那我们做出决定就没有别的方式了吗?想想吧!使命感是一切喜乐的根源,这使命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因此,做决定之前,记得扪心自问,做这个决定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使命感。这很合理,不是吗?如此,心怀使命,不去盘算未来,不就能引向更幸福的未来吗?好好想想吧! | 第030集 |
摩诃婆罗多第031~06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怅悔 | 犯错受罚时,正义会拷问心灵,使其备受煎熬。这个时候我们会问,犯下罪行后,人已有所不同,其后,那人设法弥补,尽力改变自身,那为何要受罚?但,行为总有影响,种因结果。兼爱众生,可收获喜乐,而杀害人则其罪当诛。判断只基于行为,那赎罪和忏悔便毫无意义么?非也!自然有其价值。赎罪与忏悔玉汝于成,让你为接受惩戒做好准备,换言之,若不思忏悔,刑罚有什么意义呢?想想吧! | 第031集 |
作恶VS行善 | 有人对你以怨报德,或者有人行恶,却得善待时,你多半会质疑,与人为善、德行高尚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但是别忘了想想,做个小人,又有何益处?惯于作恶之人,心灵难得平静,也无法体验安稳,这样的人会一直处在焦虑之中,终身追逐信仰而不可得,这算是幸福安乐吗?但与人为善之人,以德出世之人,还有仁义行事之人,则可以收获平稳,仁者无敌,并内心安宁,因此总会收获尊重。换言之,善行、义举并不是攫取幸福的手段。事实上,仁者就是喜乐的化身,而恶行、劣迹 也并不引致悲苦。行恶的那一刻,不法滋生悲苦,正法不能化身为幸福喜乐,因喜乐蕴含于正法之中。 | 第035集 |
恐惧 | 人类生活的驱动力,是恐惧,人们总能找到恐惧的理由。我们在人生中选择的道路,其实也由恐惧决定,但这些恐惧是真实的吗?想想吧,恐惧意味着,对于未来有不详预感。但是,谁才是时间的主人呢?时间的主人,既不是我们自己,也并非我们的敌方,时间只臣服于神,所以仅仅是谋划伤害你,就真能伤到你吗?不是的。充满恐惧的心情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外界,难道不是吗?在困境中,担惊受怕的心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使苦难更甚,但是,充满信念的内心,却能轻而易举地克服困难。换句话说,人们因为日后的困苦将恐惧埋藏于心,可恐惧使得日后困苦有增无减,难道不是吗?仔细想想吧! | 第036集 |
自信 | 当一个人遭遇生命中的考验又无法胜任,而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时,就会抛弃美德,沾染恶习。事实上,人性本善,仅当他丧失自信时,恶意才伴随而生。只有自信之人,才能承担正法,然而什么是自信呢?当一个人认为,人生考验使他脆弱无力时,就对自身失去了信念,于是不去勇敢面对,反而想尽办法,力求脱身。但如果他相信,磨难可使人更加坚强,就如同锻炼可使筋骨强壮,那么他必将愈挫愈勇。也就是说,自信只不过是一种心境,它只是我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方式,而对待人生的方式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想吧! | 第037集 |
权力 | 对权力的贪恋,吞噬每个人的内心。人们汲汲营营,谋取权力,而这权力的影响,可能上至整个俱卢王朝,下至自己的家庭。人们总是努力谋求权力地位,然而,权力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可曾思考过?一个掌控众多人生,并能够剥夺众人自由的人,就能体验到更多的权力。权力之实质是对他人施加的影响力,然而,真正的影响力,难道不该由爱、善意、同情心,以及正法组成吗?若以残暴和不义之行谋求权力,他人必定心生厌恶和反抗,其下场么……下场就像这样,没错,铁腕也许一时有效,但那并非真正的掌权,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人仍然尊崇像婆利古大仙和极裕仙人这样的圣人,却不尊崇婆罗那和希罗尼耶迦西布。请一定要好好想想,我说的对吗? | 第038集 |
言传身教 |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时,都是一片混沌,他的内在自我既不知什么是善,也不知什么是恶,换言之,刚出生的孩子,并不具有善恶之性。那么他们的美德与恶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孩子们会把从父母那儿耳濡目染得到的价值观,视作行为准则,就像,要来小河边,原本并没有路,只因为走得人多了,才变成了路;也就是说,父母本身的欲望,决定了孩子的善恶,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然而,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恶习,父母又会震惊而伤心。他们扪心自问,孩子究竟是怎么学坏的?事实上,父母们早就潜移默化地,将不义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这些不义之种则渐渐在心中,长成了邪恶之树,这意味着,希望子女善良,正直的父母们,首先必须控制他们自己的欲望,这不是很必要的吗?普天之下的父母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 第041集 |
磨难/幸福 | 人们本能地,希望他自己、他的家人和孩子,能得到所有的幸福,因此我们总是,尽量避免繁重的工作和麻烦,我们总是贪图安逸和享福。想想你的人生,这难道不是真的吗?我们总是给下一代,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和待遇,但是,你是否曾经想过,舒适对他们有什么益处?一个娇生惯养,高床软枕的人,他们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呢?劳作使人健康,当我们的心智面临艰难困苦时,它变得睿智。我们曾经历苦辛,但我们容易忘记,正是我们尽力的砥砺,使我们的身心变得强壮。这意味着,当我们给孩子,关上辛劳和悲伤的大门时,我们是不是给他们关上了幸福之门呢?好好想想吧! | 第042集 |
专注 | 要学到知识必须专注投入,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专注到底有何实际的重要性,我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人的心灵,在求知的路上总要面临种种阻碍,有时一位学生妒忌另一位学生;有时学生会质疑教学内容;有时师长的责罚会让学生满腔怒火。没有吗?这些难道不曾发生?种种思绪乱人心神,由于心灵不安,我们无法获取知识,只有全神贯注心灵才会安定,专注奉献能摧毁人类的自负,能消除嫉妒野心等不良情绪,令心灵安定,思路集中。事实上,知识不拘一格,无论是来自神之造物,还是人类智慧结晶。达陀陀哩耶上师,甚至能从一牛一狗处获取灵慧,换言之,无论是宗教知识,还是生活智慧,抑或是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更好地掌握知识,超越老师,对老师的虔敬奉献就尤为重要。难道不是这样吗?好好想想吧! | 第044集 |
尊师 | 每一个向老师学习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尽相同。所有的学生都听老师讲课,都憧憬老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学有所成,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事实是,那些没有好好学的学生,极力做出虔敬的样子,却根本不明白虔敬奉献的真正含义,只是在老师脚下放满花束,或对老师言听计从,就是真的虔敬了吗?不,真正的虔敬奉献,是全心信赖师尊,学生应在老师发话前主动作为,应该学会老师的思维方式。若学生无法在老师身上,看到梵天,毗湿奴和众神之王的形象,他所谓的虔敬奉献,就算不得真心实意。事实上,虔敬不是任务,而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思想状态,换言之,我们的无知,不是一种谬误的思想状态吗?想一想吧!
备注:“要想从溪流汲取更多的水,就需要更大的容器;要想从老师那学来更多的知识,则需要更开阔的心胸。” |
第045集 |
优越 | 何谓优越,优越意味着远远强于他人,也就是说,优越,与你拥有多少知识无关,关键是,你比其他人,多掌握了多少。换言之,一味追求优越,把求知变成了一种竞技,而这竞技中要何时决出胜负呢?暂时领跑是有可能的,但没有人能永远超群。因此,人心中会产生,不满焦躁与挣扎。然而,若不求首屈一指,只是精益求精,情况会怎样?精益求精,意味着汲取一切有益的知识,并非要与人一较高下,只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灵魂。力求精进,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在跟自己较量,换言之,精益求精的人,早晚会学有大成,就算不去竞逐,也堪称出类拔萃。但若仅仅渴望成为人上人,成功与否尚未可知,却一定无法自我精进。好好想想吧! | 第046集 |
祈祷 | 每当人们面临绝境,他们就向至高之神祈祷,恳求神灵相助渡过难关。但是,这些祈祷的真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可曾想过?祈祷的含义,是将一个人的畏惧,忧愁、决心选择和谋划,置于至高神的支配之下,也就是说,不再忧心自己的举动将会产生何种后果,而是践行正法,将神的意旨视为自己的命运……这不就是祈祷吗?然而,人们真有可能理解至高神的意旨么?他的意旨最终导至我们行动的结果。但如果人们全然弃绝了行动,又算什么祈祷呢?事实是,行动即是人生,不贪求成果,才是真正的祈祷。如果祈祷祝告,会使一个人消极处事,无所作为,那这究竟是祈祷还是投降?好好想想吧! | 第057集 |
摩诃婆罗多第061~09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正法 | 正法,每个人都在思考它的含义。有些人审视自己的正法,有些人则思虑他人的正法,人们总是议论旁人的不义,世人就没有人不曾思考过正法,但是说到底,正法究竟是什么?有谁能真正理解它?正法,教会人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如何与其他生灵和平共生,因此,正法傍身时,人们总能心安神宁,难道你就没有这样的体会吗?换言之,正法能止息世间一切纷争,但人与人之间毫无纷争,又怎么可能呢?想想吧,即使心中存有仁爱,也会有争斗纷扰吗?我想你会回答:"肯定会有",但若思及深处,你便会领悟到,当人陷入纷争,他就难免忘却仁爱。那么,欲望被人重视,傲慢与愤怒也为人重视,那么爱呢?不,爱总是被人忽视,因为当爱被置于首位是,一切争端、一切纷扰和一切厮杀,都将烟消云散,若这种仁爱是对整个世界的呢?不光是针对人类,也是针对一切生灵,甚至是针对一枚草叶。若人心中存有大爱,那么怒气又怎能从中滋生呢?当然不能,爱意总是针对他人而生,而若将此爱意延展于整个造物,那便有了同情心。同情心,也就是接受整个世界,对每个人都心存爱意,也不抗拒任何人的爱。同情心才是正法的根基和本质,正法若是参天古木,同情心便是其蒂固深根。但有些时候,人们彻底忘记了正法的本质,他依仗并执着于规则与传统,同情心当然是抛之脑后了,而社会中争斗侵蚀,妒意蔓延,剥削弥漫,愤怒满盈,恨意滋生。也就是说,不义把持了社会,到那时,至高神就必须化身,来指引凡人,何为正法。摩诃婆罗多是一个时代的传说,一些人误把传统当做正法,而同时其他人耽于不义,并陷入怒火,恨意与野心的漩涡不可自拔,这就导致正法分崩离析。那时,人们的爱是局限的,他们对世界不怀大爱,同情心无处容身,因此,我,将化身下凡!” | 第066集 |
摩诃婆罗多第091~12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第0集 |
摩诃婆罗多第121~15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第1集 |
摩诃婆罗多第151~18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第1集 |
摩诃婆罗多第181~21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第1集 |
摩诃婆罗多第211~240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第2集 |
摩诃婆罗多第241~267语录
编辑主题 | 语录 | 出处 |
---|---|---|
第2集 |
其他语录
编辑- 刀枪的伤总有一天会好,火烫伤也会渐渐复原,可是言语的创伤要叫人痛苦一辈子。
- 能忍受邻人辱骂的人就能征服世界。能控制自己怒火像驾驭野马一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御者,而那些仅仅手握缰绳却任马匹胡奔乱跑的人并不算是御者。能像蛇脱皮似的消除自己怒火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受到别人的严重打击能毫不动摇的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来不发怒的人比之那些遵照经典规定虔诚进行了一百年祭祀的宗教仪式主义者还要高超。爱发怒的人会被自己的仆人、朋友、兄弟、妻子所弃绝,会脱离道德和真理。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孩子们所说的话是绝不会记在心头的。 愤怒是人类自身的最大仇敌。—— 广博仙人
- 当我用弓箭瞄准那只鸟儿时,我只是看到它的眼睛,其余的我都看不见――既看不见国王,也看不见树,甚至连鸟本身都看不见。 While I was aiming my arrow at that bird, I see only the eye of it and nothing else――not the kings, not the trees , not even the bird itself.
- 不必去羡慕任何人, 与人相处,要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 不能过高自傲,也不要过低自卑。 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跪着。
- 祈祷的含义是将一个人的畏惧、忧愁、决心、选择和谋划,置于至高神的支配之下,也就是说不再忧心自己的举动将会产生何种后果,而是践行正法。将神的意旨视为自己的命运,这才是祈祷。最高神的意旨最终导致我们行动的结果,但如果人们全然弃绝了行动,又算什么祈祷呢?事实是行动即是人生,不贪求成果,才是真正的祈祷。如果祈祷祝告,会使一个人消极处世,无所作为,那这究竟是祈祷还是投降呢?
- 所谓未来,无非是我们今日的决定与行为的后果。如果你为今日的决定感到满足,那么就请坚信,你一定会被赐予幸福的未来。 你是选择攥成拳的傲慢,还是掬起双手的奉献,你能参悟这种智慧吗?
- 数论瑜伽 肉身既不界定自我与他人,也不是人际关联的基石。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是人自身的秉性、举止和作为。那么秉性、举止和作为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生命,只是二十种可见和不可见之物的调和,但显然,每个人的秉性和他的作为差异显著。其根源在于“三性”【注:三性,或三德,是原质的三种物质。数论派哲学内,三性同时存在于人性中,每个人的人性取决于这三性的配比】:暗性、忧性和善性。“暗性”就是昏聩。【注:也指黑暗,以及(通常是因傲慢而达到的)盲目且无知的状态】人若不辨善恶地度过一生,便是受暗性主导,他活着好似鸟兽,只为满足肉身的本能需求。“善性”是指智慧之光。人若任何境况下都先考虑正法、真理和规则,再付诸行动,那就是受善性主导的人生。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些人,他们拥有智慧,但受缚于身心之欲,当人受到“忧性”主导,就会活得傲慢自负。暗性、忧性、善性互相调和,它们的多寡,奠定了一个人的秉性。 【注:原人指代精神、意识、普遍公理以及宇宙的终极原因;原质指代物质现实的起源及本身,且能经历改变。此外,原人/原质的配对可以指代类似精神/物质的对应关系】
- 人是什么?人不仅是五大(即地、水、风、火、空,五种元素),不仅是五唯(即形、味、香、触、声,五种精细成分),也不只是五知根(即眼、耳、鼻、舌、皮,指感觉器官)、五业根(即口、手、足、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指行动器官)和三性。人不仅是这些内容的组合,人若要产生行动,还需要一种力量,这力量叫做“觉”【注:智慧、觉识、意识、感知能力】。与“觉”一起,凡此二十三谛,构成“原质”。寄宿于这二十四谛构成的人体之内的就是“原人”,即“无上我”的分体【注:无上我,指宇宙灵魂】,我们将其称之为“灵魂”。当原质与原人合二为一时,也就是当无上我的分体作为灵魂寄宿于肉身之中时,人就获得了生命。 【注:“二十三谛”,数论哲学认为,世界由原质和原人两大本质构成,其中原质在三性作用下失去平衡产生二十三谛。二十三谛为觉、我慢(我执)、心(思维器官)、五大、五唯、五知根、五业根。二十三谛再加非显(即原质)和原人即为数论二十五谛,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因素】 【注:《薄伽梵歌》认为众生的灵魂是无上我的一部分,灵魂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
- 灵魂是什么?【注:灵魂,通常译成“我”。有时可以指宇宙灵魂(大我),等同于“无上我”,有时则指个体灵魂(自我)】如同人驾驶战车,灵魂驾驭肉身,通过肉身这一媒介,灵魂体验肉身的喜乐悲苦,但灵魂不是肉身。肉身会消亡,但灵魂不灭。“唯斯刃不能刊兮,唯斯火不能焚;唯斯木不能湿兮,唯斯风不能干。”灵魂纵然寄宿于肉体,但它是永恒的。“身虽戮兮彼不毁”。肉身并不是人(肉身非人,因为肉体可能失去感知能力,而人不会),人若失去知觉,或是失去意识,也一样存活。由此可知,人的知觉意识,也不是肉身。人若是像这样看待自身,“我非感官,亦非肉身”【注:感官,佛经旧译“根”,感觉器官和行动器官的总称】,“不是情感,亦非思想,亦非智慧”,有这种理解的人,最终便能领悟自身亦即灵魂。 【注:《薄伽梵 歌》不认为意识等同人的生命,而将意识解释为永远被动的、由灵魂(自我)派生的原质表现】
- 灵魂的目标又是什么?当无上我分离,原人和原质诞生,原人,也就是无上我的分体,成为灵魂,寓居在每一个生灵之内,灵魂被依恋和昏聩包围。【注:依恋,也有“迷惑”之意;昏聩,也有“盲目、无知”之意】。从这些混沌中觉醒,领悟自身乃无上我的一部分,便是灵魂的职责、目的 以及一生要务。
- 珠宝沾染尘土,就丧失光泽,同样,被原质二十四谛环绕的灵魂,也会忘记自己乃是无上我的分体。不灭的灵魂误把可灭的肉身视为一切,无法领悟自我与肉身的区别,肉身感受到的乐、悲、香、味,凡此种种,都被灵魂误当作自身经历,而且从不勉力超越自身。若灵魂不思自修,不断作恶,就必须实施惩戒,唤醒它们。
- 正法与非法又是什么?【注:正法,本意“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秩序”,延伸含义包含“道德、法律、伦理、规则、人的社会义务、职责”;非法,即其对立概念】
- 认清自己是不灭的灵魂,并且知晓自身乃无上我的分体,此道便为“正法”。当知晓自身乃无上我的分体时,便会感知,万物皆为无上我,无上我亦是万物,万物与无上我毫无差别。领悟这一点的人,不会对其他生灵施加暴行。【注:据《薄伽梵歌》的等同论观点,世界万物都是等同的、无差别的。你等于我,我也等于你;一等于多,多也等于一】【注:比对老子齐物论】。他明白,切断舌头,痛的不仅是舌头,这痛楚遍及全身。同样,若一人遭受痛苦,全世界也都承其痛楚。只要世上尚有一人承受痛苦,就没有人能享受真正的快乐。参悟了这一点,人便充满同情,这便可称为“正法”。【注:同情心是正法的根基】
- 若是受“暗性”影响,人就会苛刻、残暴且自私地对待他人,只为自己的喜乐,将悲苦强加于人,这种人无法接近无上我,也就是说,非法使人忽视无上我。(也就是说,非法也是无知的后果。这么说,我们应该怜悯无知者啊,为何要惩罚他们?)当无知之人不承认真理之智的价值,甚至不屑一睹智慧的真容,那么惩罚就是一种怜悯。是对无知之人的怜悯,也是对他人的怜悯。
- 万物演变,最终走向无上我,乃是必然。但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无知、耽溺、非法滋生,对于“正法绝迹”的恐惧蔓延,世间正法殆亡,同情和真理俱遭毁灭,为了让后代重获正义,诛灭罪恶并重振正法,就势在必行。
- 行动有束缚,但作为无束缚,了解行动和作为的差异也很必要。所有行动均是作为,但并非所有作为皆为行动。行动是渴望得到结果的作为,当人渴望收获喜乐、财富、褒奖而有所作为,那他的作为便受结果约束。从事行动,而期待果报,我们称它为“自私行动瑜伽”。从事行动,不计果报,那就是“无私行动瑜伽”。对“果”的贪求,就是人反复投生的原因。事实上,人并非被行动本身束缚,而是被对“果”的期许束缚。 【注:行动,也称“业”,指身、口、意的活动,指人的行动,也指人的本职工作。印度许多宗教哲学思想认为,“业”一定会产生“果”,在意识到“果”的前提下,从事“业”就带有目的性,行动的束缚就来源于这种目的性。这里“行动”指人的本职工作,而“作为”指人的所有动作。】 【注:行动瑜伽,也叫“业瑜伽”,指以超然态度履行个人的义务和职责,不怀私欲,不求私利,不计成败得失。】
- 如果你期待赢得此战,那么,倘若失败,你就会感受莫大伤悲,这种伤悲将驱使你做出更多的作为,如此往复,你就不得不从生死轮回中能够解脱。而如果你胜利了,你就会滋生傲慢,那份傲慢,将最终驱使你征服世界,你会杀戮无度,罪孽将紧缚住你。想想吧,如果你对胜利毫无希求,同时也不惧怕落败,那么你在战后,会体验喜乐还是悲伤?……也就是说,你的喜乐、悲伤、绝望、沮丧、傲慢,并不是这场战争本身引起的,而是起因于你对战争结果的期许。“平等于苦乐,得失胜败兮,乃备而赴战,如果尔不得罪”。也就是说,对悲喜一视同仁,不计较得失成败,若你这般投身战斗,你便可不染罪孽。这便是行动瑜伽。懂得“数论”智慧的人,知晓自己,并非肉身,乃是灵魂。肉身的感受和体验最终会随死亡消散。因此,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不过是幻影。体悟到这些都人更容易成为“行动瑜伽行者”。 (如果“作为”注定会受到束缚,那么弃绝于世岂不更合事理,更明智?)【注:弃绝于世,放弃本应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权利、财产等】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今日之战。当由善性主导的人以及知晓正法的人放弃行动,那么奸恶之徒,便会掌管世界。……但苦涩的现实是,只有由善性主导的人,才能造福世界,但恰恰是这些人,最容易萌生弃绝的念头。就好比清水蒸腾散尽,而淤泥则留在原处。同样,由善性主导的人纷纷弃绝于世,剩下由暗性主导的恶徒,在世间作恶。这便是罪恶与不义在世间滋长的原因。但行动瑜伽能从这怪诞境况中拯救世界,行动瑜伽行者放弃的,是对果报的期许,而不是放弃行动本身。他入世,形同出世。他从事行动,但也不湎于行动。行动瑜伽行者从不抱有期许,无论是对他的孩子还是亲属,甚至对他的从属,也无期许,他获得弃绝者的果报,却也如入世者一般造福世人。【注:弃绝者追求完全不造业,即“不造成任何果报”。“获得弃绝者的果报”就等于不受“果报”的束缚。】 (世人皆为造福子孙而操劳,我们又怎么做到对子孙也不期许欢愉呢?)人们为后代付出,是一笔生意,还是爱意的体现?(是爱。)那为何还要期许回报呢?计较得失的,是生意,而不是爱意。人若是好好教导后代,向后代传授爱与正法的知识,那么他必将收获后代的关爱。儿女的行动、亲属的行动,是他们的行动。既然我们无法左右他们的行动,那为何还要对他们怀抱期许呢?生命中没有什么行动是必然与希望和期许挂钩的。既然万物皆为无上我,世人也是无上我的分体,人的所有行动也都出自无上我,那么人本身,其实就什么也没做。这便是行动瑜伽的基本理论。 “三性为境吠陀言,超乎三性。超脱双昧永存善,无心得守为自我。”摈弃三性,超脱三性。摆脱两难的困境,始终保持良善,将灵魂寄予无上我。攫取外物的欲望,守护所得的念头,必须舍弃。“尔之分唯在于行兮,无时或在其果;勿因业果故为兮,亦毋以无为而自裹。”你的职责只是行动,而结果掌握在神手中,所以,既不要放弃行动,也不要对行动的结果有所期许。“物境则离兮,离彼无耽执之有身;犹存之味想亦离兮,傥有见乎至真。”为了逃避滋味,而放弃进食,这种人实际上从未脱离对滋味的渴望。他面临两方面的损失。首先,不进食,他会变虚弱,以至于无力接近无上我;其次,他心中仍旧充满对滋味的渴望。……与其放弃进食,不如放弃对滋味的期许。行动瑜伽行者摒弃心中一切渴望,他视生命为己任,并且从事作为,但他从不被作为所缚。对自己的作为不求果报的人,他的行动不会落空。一个失败后仍不动摇的人,一个得胜后仍不自负的人,这样的人便是行动瑜伽者。 【注:《薄伽梵歌》认为三性既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又是束缚灵魂(自我)的桎梏。超脱三性:指没有特征的、无形的、无德性的,此处意译为“超脱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