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芯菱
沈芯菱(1989年11月—),和平公益家,畢業自臺大博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程,公益事蹟載入《世界年鑑》及19本教科書課本。[1][註 1]
沈芯菱博士出身卑微貧困,歷代祖先是奴僕佃農,沈芯菱博士自幼擺攤居無定所、撿拾瓶罐回收物。童年患有口吃障礙[2]、缺失學前教育,屢遭黑道暴力恐嚇。
不畏艱難,苦學向上,沈芯菱博士 11歲起致力公益[3],長達二十多年,未接受捐款,奉獻900多萬服務弱勢[4]。事蹟載入《世界年鑑》及十九本教科書,與國父同列「永不放棄」百年代表人物[5]。《時代雜誌》教育版稱為「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6],讀者文摘譽為「仁勇風範人物」,商業周刊喻其為台灣版的「諾貝爾和平獎」[7]。
歷任三位總統接見,沈芯菱博士是最年輕當選「總統創新獎」[8]、世界孔子仁愛獎章、十大傑出青年、兩度獲「總統教育獎」[9]、十大傑出青年[10]、獲票選為十大慈善家、奧運官方最佳創意暨策劃獎。擔任親善大使赴美國華府表揚、紐約聯合國婦女高峰會(UN-CSW)及瑞士日內瓦和平論壇等國際參與,總統譽為「台灣之光」[11]。
半工半讀,沈芯菱博士高分(GPA=4.0)錄取九間研究所[12],畢業自臺大商學博士學位,並赴美國哈佛商學院研究〈標普企業創新策略〉及矽谷企業演講。論文發表於英國牛津大學《科學與公共政策》等國際權威期刊[13]。
從山巔到海角,深訪村莊40萬公里,一千多場偏鄉講座,公益網站逾兩億次訪問。擔任「聯合國志願者」(UNV) [14]服務貧窮線下國家。近年倡議「全球和平復興運動」以領導力促進「人人和平」願景(People For Peace)。熱愛斯土斯民,奉持不懈,是當代勵志青年,啟迪人心[3]。
語錄
編輯政治領導 Leadership
編輯- 政客為的是下一場選舉,政治家是為了下一個世代,政客圖的是呼風喚雨,政治家是為人民遮風擋雨。
- 自私的人最怕無私的人,貪婪的人最怕無欲的人。
- 我所做的,是要提醒執政者在廉潔和貪婪中,記得那佈滿風霜的臉龐;在富者和貧者中,記得那徬徨無助的眼神。
- 領導一個國家,重要的不只是立下多少法規、定下多少制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形塑態度、文化、認知及行為,跟人民有所連結,讓人民可以看見與感受得到。
- 面對強權的國家機器、大家笑我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你問我怕嗎?當然怕,但得記得,有比害怕還更重要的事得去做。
- 每到選舉時節,社會總是紛擾不安,大家忙着歸類是藍色的台灣?綠色的台灣?富人的台灣?窮人的台灣?卻都忘了,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就是人民的台灣。
- 要愛這個國家,絕非只是歌頌他的美好、而是挺身而出的爭取公義,那才是世世代代的台灣人所相信的。
- 台灣經歷多次的巨大動盪,該如何癒合分裂的社會、如何帶領國家繼續向前,這個艱鉅的任務,無法單靠任何一位總統,而是要靠每一位向上的公民。
- 我們要對抗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特定的意識形態,那些歧視性別、種族、階級的意識形態。
- 許多人都會說愛台灣,卻少有人問自己願意為她做些什麼?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永遠記得,金門八二三炮戰的遺孀捧著夫婿的遺照,含淚述說「他那麼年輕就戰死了,我都八十幾歲,變得這麼老,以後去找他,他…會認得我嗎?」
企業管理 Management
編輯- 哈佛商學院給我最深刻的一堂課,何謂領導力?真正的領導力,並非頭銜、排行或薪資,而是能扛起多少的責任。
- 領導的本質,並非要創造更多的追隨者,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的領導者。
- 我重新定義EMBA是:Empathy同理、Mission使命、Benefit共益、Action行動。
- 我研究美國標普五百大企業後,發覺能長期成功的企業,他們經常思考的不是只有賺多少錢,而是能解決多少社會問題、讓多少人的生活更好。
- 有一種成功,不是打敗多少人,而是能幫助多少人。
- 結識各行各業,從市井小民到歷任總統、從販夫走卒到企業家,最使我敬佩的不是職位高低,而是他們能賦予職務多少的價值。
- 從小企業到大企業,接着到<巨大>的企業,還是<偉大>的企業?兩者差別是,前者是用社會資源讓自身變得更好,後者是將自身資源把社會變得更好。
教育發展 Education
編輯- 政府每年在每位台大學生身上投入36萬元的教育經費,全校花了一百多億元的納稅錢,台大人該有台大人的責任。─首屆台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獲獎致詞
- 人們怕徒勞無功,像用竹籃裝水,但卻忽略了,竹籃透過水一次次洗滌後,越來越乾淨,儘管沒有即刻的改變,但孩子耳濡目染中,潛意識裏能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 挫折困頓之際,難免想着「這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但自從學會思考「這能教會我什麼?」,世界跟着改變。
- 大家都喜歡問哪本書對我幫助最大?太難回答,畢竟每個人際遇不同,但我能肯定的告訴你,哪本書對你最沒有幫助?就是從沒打開過的那本。
-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有全新的時代跟工具,但是我們的價值,關於努力、誠信、勇氣、包容的價值,是舊有不變,也不能變的。
- 老師傅鑿了一輩子的石頭,經常敲一千下沒動靜,但就在第一千零一下,石頭瞬間裂為兩半,難道是最後一下讓石頭裂開?當然不是,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那一千下,缺一不可。
- 人之所以迷茫,往往就是因為想得太多、書卻讀得太少。同樣一場大雨,有人能去感受他,有人只是被淋濕。當每個人都祝你一帆風順時,我更想祝你們乘風破浪。
- 童年擺攤時,在二手書上看到的這句話「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影響至深,吃得苦中苦,不是為了要成為人上人,而是更能懂得珍惜。
品格信念 Belief
編輯- 勤勤懇懇、四十多年來,我的父母每天工作17、18個小時,不分晝夜,耳濡目染中,我從十歲至今,養成習慣,每天10個小時念書跟工作之外、更用至少6個小時做志工,不分平假日,只希望勤能補拙。
- 經常激勵我的,並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偉人,而是許許多多在困境中依然向前、再辛苦也笑給老天看的草根人民。
- 難忘王功漁港結識的老阿嬤,烈日下他笑着說收到"紅包",脫下手套,竟然是被蚵仔殼刮傷流血,她為了下一代的註冊錢,把流血當紅包,原來支撐她走下去的,從來都不是運氣,而是勇氣。
- 該如何定義喜劇悲劇?能從悲劇中走出,何嘗不是喜劇?一生耽溺喜劇裏,何嘗不是悲劇?
- 我鼓勵孩子只要努力就能改變,但一位泰雅族女孩低頭泛淚的說,她黝黑膚色常被同學嘲笑,皮膚該怎麼改?我告訴她,妳真正要改變的不是原住民的身分,而是要改變別人對原住民的看法,如同我無法改變窮孩子的出身,但能改變別人對窮孩子的看法。
- 要看一個人的真本事,不是看他們如何攀上輝煌頂峰,而是看他們如何度過人生的低谷。
- 「等等,你問我何時回美國?不是的,是去美國、回台灣,台灣永遠是我的家」
- 「人不能忘本、樹不能忘根」阿嬤這句生前的囑咐,讓我婉拒海外千萬年薪,選擇回到台灣偏鄉服務。
- 十多年的路擺攤生活,教會我知足惜福,以及最重要的「苦中作樂」(bitter-sweet),例如:把鞦韆想像成雲霄飛車、撿石頭當玩具、拍蚊子當遊戲,還記得「做人不能低頭,不然…會看到雙下巴哦!」先改變心態,才有機會改變生活。
- 魯凱族的老奶奶問我,台灣哪一族的人最多?是阿美族?泰雅族?還是存款不足?她說其實最多族的人就是『不滿足』,要快樂並不難,要比別人快樂就很難。
公益公義 Charity
編輯- 為什麼我二十年來都在推動「人人公益」?簡單說,如果一盞火炬能點亮一百公尺的道路,那一百盞、一萬盞呢?串聯起來,可以點亮這個星球,當眾人要將火熄滅,我們更需要把火把高舉。
- 使你生命真正精彩的,不一定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能付出多少。
- 因為窮過,更懂得貧窮的滋味,因為苦過,更懂得正在經歷苦難的人。
- 一碗飯一個人吃,只有一個人快樂,但給十個人吃,能有十個人快樂,你說吃不飽怎辦?讓人會去思考怎麼創造更多碗飯。
- 二十多年來的公益之路,走得跌跌撞撞,我始終抱持着一個信念,如果今天失敗了,是我一個人的事;但如果辦到了呢?就是全台灣的事了,因為證明了年輕人也能開創舞台!
- 公益不僅僅是給予,更重要的是參與,是一點一滴的行動,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善良,讓人人都能參與。
- 投入公益近千萬,卻讓我獲得了兩億,就是<意義>還有<回憶>,儘管兩袖清風、生活簡樸,這無價的兩億足已值得。
- 儘管到最後,他們仍然被忽視、被冷落,我依舊會掌鏡草根人物走過的足跡,為土地正義發聲,將發言權還給那些在太陽下、彎腰流汗的人們。因為,歷史,終會記上一筆。
- 一路上拍攝草根台灣臉譜,讓我學會如何用仰角看小人物、用俯角看大人物。每道皺紋、每個眼神都見證人民的尊嚴。
- 感謝每個願意讓我們服務的生命,世界太大、人生太短,在服務的過程中,彷彿活了千萬種人。
- 每個人問我Why為什麼十一歲就開始公益?為什麼不接受捐款?為什麼……我只想回答一句Why not?當問Why時腦裏只出現限制,問Why not時才能看見機會。
參考文獻
編輯- ↑ 十八本教科書課文內容 (PDF). [2019-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10).
- ↑ 林採薇. 讀者10問. 講義雜誌第201406期. 2014-05-29 [2019-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 ↑ 3.0 3.1 Jennifer Cheng. How Taiwan's Shen Hsin-ling helped poor through computer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香港南華早報. 201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英語).
- ↑ 楊文琳. 行動慈善家沈芯菱 突破框限. 中華日報新聞.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9).
- ↑ 陳炳宏. 青年苦瓜族 評台灣未來50分. 自由時報. 201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 ↑ 時代雜誌. Time for Students 〈時代新鮮人〉美國時代集團授權雜誌. 2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 ↑ 李郁怡. 少女公益家 改變3百多萬人. 《商業週刊》第1197期. 201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 ↑ 國立臺灣大學焦點新聞 沈芯菱獲2016總統創新獎. 國立台灣大學 校園訊息 焦點新聞.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0).
- ↑ 總統府新聞. 馬英九總統出席「2011總統教育獎」頒獎典禮. 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府新聞. 2011-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 ↑ 「公益天使」沈芯菱 獲選10大傑出青年. 蘋果日報.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 ↑ 總統出席「女性-驅動臺灣進步的力量」-102年慶祝國際婦女節記者會.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 2013-03-08 (中文(臺灣)).
- ↑ 公益天使 9研究所爭搶「人正又會念書」. 蘋果日報. 201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 ↑ 簡立欣. 慈善事業 沈芯菱當簡單事做. 中國時報. 2017-12-20.
- ↑ 聯合國志願行動. 台灣6.0希望工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外部連結
編輯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