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薩繆爾森

美國經濟學家(1915-2009)

保羅·安東尼·薩繆森(英語: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美國經濟學家,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是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語錄

編輯
  • 1932年我開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時,經濟學還只是文字的經濟學。在舊式的經濟學中,處處充斥因襲過往的陳腐謬論,茁壯的科學新株難以從這片土壤中孕育出來,而時髦的教科書與論文,也無法有效地反映真實世界的景況。[1]
    • 1985年2月的一次演講時所說
  • 有三個非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分別是拉姆齊、霍特林和馮•諾伊曼。
  • Irving Fisher的《價值與價格理論的數學研究》,是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博士論文。(Grand Pursuit, Nasar 2011, p.153)

經濟學 (第19版)

編輯
  • 凱恩斯是很多方面的天才,在數學、哲學、文學上都有成就。他還有空經營保險公司,給財政部做顧問,幫助管理英格蘭銀行,編輯經濟學期刊,收集藝術品和絕版書,開劇院,和俄羅斯芭蕾演員結婚。他還做投資,通過精明的投機為自己也為劍橋國王學院掙錢​​。[1]
  • 沒有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謬誤。比如說,1964年美國政府減稅,1965年政府收入增加,所以降低稅率可以增加政府收入。這忽略了64至65年的經濟增長。計量經濟學研究發現如果沒有減稅,65年的政府收入會更高。​​​​
  • 任何人類社會都要回答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生產什麼,怎麼生產,為誰生產。不同的回答構成了不同的經濟系統。
  • 市場經濟中政府有三個主要職能:一、通過促進競爭、抑制外部性、提供公共品來增加效率。二、用稅收和支出計劃來重分配收入以提昇平等。三、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增長。​​​​
  • 宏觀經濟學和政策的三個中心問題:經濟周期、通貨膨脹、經濟成長。​​​​
  • 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美國儲蓄率約8%,但從80年代開始下降,到新世紀接近於零。對美國儲蓄率下降的原因有爭議,但經濟學家指出了幾個可能的原因:社會保障的改善降低了儲蓄的必要;金融市場的發展放鬆了消費的信貸約束;股市和房市的繁榮增加了賬面財富。​​​​
  • 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說的投資是耐用資本品如廠房設備的生產,而平常說的「投資」是指購買資產如股票,這和經濟學中的投資不同,為了區分,這種投資被稱為金融投資。
  •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economist of all time. (論 Irving Fisher) ​​​​
  • 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how societies use scarce resources to produce valuable goods and services and distribute them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If we think about the definitions, we find two key ideas that run through all of economics:
  • 事後歸因謬誤(post hoc fallacy),A事發生在B事前,所以A事是B事的原因。比如大蕭條時有人發現經濟擴張伴隨着價格上升,所以提出提高工資價格可以促進經濟恢復。但其實這些政策減緩了經濟恢復。​​​​

經濟分析基礎 (1947年)

編輯

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 (1958,與索洛、多夫曼合著)

編輯

來源

編輯
  1. 1.0 1.1 Devaney, James J. 'Playboy', 'Monitor' Honored. Hartford Courant CXXXI (143) Final. May 22, 1968: 36 [March 20, 2019] –通過Newspapers.com. 
 
維基百科中的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