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中国作家、赛车手、导演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松江。作家、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中国大陆198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公众人物之一。
语录
编辑2000年以前
编辑- 学语文,“秘诀”有二: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
- 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 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
- 一个学生给我寄来一份试卷,里面有一道题是用我的文章作分析,问我的文章到底选自以下那个大赛: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首届全国作文大赛。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是伟大!
- 我的小说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浑浑沌沌过着。这就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高于生活?
- 数学,我想我只要上到初二就够了。
- 所谓盗亦有道说的就是盗版也要有道德,已经很暴利了,就多花一点工夫上去。
- 同时我发现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是一个很愚蠢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参与这样的节目并且试图表达一些什么东西,这样的感觉尤其在北京做了几个节目以后特别明显。坐在台上的这些堂堂很高学历的专家居然能够在连我书皮是什么颜色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侃侃而谈我的文学水准到底如何,对此我觉得很遗憾。
- 一个人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可能越全面发展越是个庸才。说一个人学习高等数学是为了培养逻辑能力,我觉得逻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是培养出来的东西。古人不学高等数学,难道就没有逻辑能力吗?
- 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 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 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
- 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
- 我这辈子说过的让人最无所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本来就是要摊开来睡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这是规矩,懂不。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了太多的规矩。 (《三重门》序言)
- 所以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的去洗澡,但是问题是现在大多数人正在穿着棉袄洗澡。 (新民晚报《穿着棉袄洗澡》)
- 我很难概括自己的个性。我对那些模式化的人格尤为反感,我只是按我喜欢的做事而已。我不愿随大流,我是写不出那种“啊,我们光荣的大桥”一类的东西的。
- 如果我告诉他们,其实我是上帝,不好意思说了你们热爱的家乡几句不好,我被你们用生命捍卫自己家乡的行为感动了,我现在可以奖赏你们重新投一次胎,我估计那些人八成“嗖”一声就生美国去了。
- 问:当前,电脑热、网络热也热到了我们中学里,你如何看待网络普及的课题?怎样应付网络的挑战?
答:网络普及是个课题?网络为什么是挑战?干嘛去应付?[1]
- 问:韩寒同学,你是区八千米的第一名,请问你跑八千米到终点时,感到体力不支,这 时有一帮女生为你加油,你会不会有种动力?
答:这位肯定没跑过八千米。八千米跑到后面,连男的女的都认不出了,何来动力?[2]
2000年以后
编辑- 电影里说,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我想,投资方看了肯定会赞同这话。(2005年,评论电影《无极》)
- 事实告诉我们,老婆做制片人会影响作品的质量的,尤其在老公还参与剧本创作的时候。(2005年,评论电影《无极》)
- 中国的导演就是不会点到即止,一定要点死为止。(2005年,评论电影《无极》)
- 陈的电影还是太做作。台词和剧本还是太装了。演员不脸红也是本事。估计陈年轻的时候也爱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无极。。。无聊至极算了,还很扭捏不自然。我最讨厌长相平常的姑娘发嗲。(2005年,评论电影《无极》)
- 当时我选择退学走自己的路,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没后悔过,成功与否和文凭完全没有关系。现在的生活状态挺好,走一步看一步,对未来还没有过多的打算。我一直认为我是同龄人的榜样,我是能力很强的人,他们从各方面都没法和我比。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学习我,但我觉得他们要学习我可以,但不是说学习我就是学我退学,我的能力那么强他们能比吗?我有很多好的方面他们为什么不学,我车开得好,写作好,我踢球也踢得好,篮球也打得好,桌球也打得好,还有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生活健康,他们应该多学我这些,而不是仅仅盯着我退学。(2005年)
- (韩寒对记者提问“现在的中学生会不会因为喜欢你,而模仿你的路子辍学?”的回答)
- 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2006年)
- 我还是天真希望,广电总局在管理之余,可以同时想想发展。就像养狗一样,你不能想着光栓住了不让狗咬人。你也得喂喂啊。狗放开了,不一定咬人。但栓久了,还不喂,肯定满脑子想的都是咬人。(2006年8月,《今年最恶搞事件》一文)
- 我的观点一直是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3](2006年9月)
-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早恋或者偷食禁果。无论什么样的年龄,只要双方喜欢,心甘情愿,任何的感情或者性行为,都是天赋人权,那是人类最大的权利,是不能被别人干涉阻止的。[4](2007年5月18日)
- 我们的表面仇视特权,但我们只是仇视别人握着特权而已。[5](2007年7月12日)
- 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人民。[6](2008年4月14日)
- 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7]
- (说到2008奥运会开幕式)也有人说应该展示一些现在中国有的,但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应该设计一个这样的节目。我想来想去,觉得那就只有现场摆上2008台电脑,输入2008个不同的网址,然后全部不能访问,向世界展示我们独有的网络长城屏蔽系统。[8]
-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家教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韩寒作品-《三重门》)
- 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韩寒作品-《杂的文》)
- 韩寒谈“专家”的特点 :答非所问;没有一个问题能在二十句话内解决;不论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去,哪怕嫖娼之类的问题也是;穿西装;头冒汗;喜欢打断别人话,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话;对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分成几个方面去说,哪怕说的是一个道理;常备几个自以为很生动的比喻,并且有机会就用上去,有时候甚至用迷糊了在同一场合连用两次;在否定一样东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们回答问题回答到一半的时候问他们记不记得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八成不记得了;都具备在没有看过一部作品的情况下评论它的本领,并且头头是道;以为现在中学生的偶像都是刘德华;认为最近冒出个新人叫林志颖;觉得现在最流行的歌应该是《心太软》;偏胖;说话的时候手一定要挥舞;被逼到没辙的时候总拿自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为比别人强的本钱,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像他这样的学术权威为什么没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曾经被打倒;总结性的话都能在死掉的人写的书里找到;每次一到他说话台下观众就有杂音发出;看到这篇文章暴跳如雷,但是在公共场合的话会说:年轻人都这样,我们能体谅。(《通稿2003》、《专家的问题》)
- 中国文学没有起色的很大原因是有这些做事说话极其不负责任但又装出一副很诲人不倦的样子的人长期占据文学评论的权威位置。他们的最大理想估计是文坛能变成一个敬老院。(《通稿2003》、《专家的问题》)
- 小时候,我们被灌输,红领巾是由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长大了,我们却知道,只有卫生巾才是鲜血染红的。[9]
建国大业
编辑- 但是无论如何,建国大业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当年我党攻克上海,宋庆龄有点犹豫,我党问道,这套房子怎么样?黄金地段,超大户型,军队物业,独栋带花园,开发商精装修,特批永久产权,送给你了。宋庆龄就被搞定了。影片告诉我们,想要搞定女人,还得靠房子。尤其在上海。
- 《建国大业》从影片的制作和表演上讲还算上乘,从影片的类型上来讲应该算是幻灯片。我很怀疑导演是在用反讽的手法来拍摄这部电影。看着那些开国元帅们纵情唱着国际歌,毛泽东说,我们永远要团结。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成为一部真正的优秀电影的潜质——那就是它不在1949年结尾,而是以1976年结尾。在 1949年的时候,诚挚的人民诚挚的望着诚挚的毛泽东和诚挚的新中国,然而六十年后,人们依然没有一米自己的土地,大家都是寄生而已。以前我们的旧社会由很多的阶级组成,现在简单了,只有四个阶级,那就是穷人,房奴,富人和富豪。
-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建国大业是一部爱情文艺片,它委婉的讲述了穷小子追求富家女的故事,当时的共产党就是穷小子,新中国是待嫁的富家女,国民党是订了婚的情敌,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名流是富家女的朋友,穷小子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开始要有理想,谈未来,许承诺,拉拢朋友,乱开空头支票,当然,会打架是排在第一位的。最终终于成功的娶了新中国。当然婚后的生活就和在座的各位当年花言巧语的男同志们的婚后生活差不多。
- 第二是中国政府当年的土地公有制是有远见的,连丝毫没有经济头脑的毛泽东也意识到了,政府吃喝玩乐成本会很大,光靠收税和资源能源垄断弄不好还不够花,土地将是一笔大收入。后来,领导们又担心土地在自己手里卖光了,导致党儿子党孙子们没有地可以卖,到时候自己就成了罪人,所以又规定,土地转让的年限是70 年,以方便让孙子们再卖一次。
- 这些狗真麻烦
作品语录
编辑三重门
编辑-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 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上了人的习气,颗颗圆滑无比。
- 全身黑得发亮,晚上皮肤竟可以反射月光,省下不少照明的电费
- 林雨翔对此很有意见,因为他文科长于理科,就好比两个侏儒比身高,文科侏儒胜了一厘米。
- 在爱情方面,人类有一个大趋势。男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牛奶:越嫩越白越纯越好,女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奶牛:越壮越好。牛奶只有和奶牛在一起才会新鲜,然而姚书琴这杯牛奶久久没有奶牛问津,逐渐演变成一杯酸奶。
- 雨翔叹市南三中真是财源广进,这些体育生一半是假的─瘦如铅丝的是扔铅球的,矮如板凳是跳高的,肥如南瓜是长跑的;还有脸比豆腐白的说是练了三年室外体育,人小得像粒感冒通的说是篮球队中锋,眼镜片厚得像南极冰层的说是跳远的─怕他到时连沙坑也找不到。
像少年啦飞驰
编辑- 姓刘的班主任生平第一次热情地召唤铁牛进来。刚跨进教室。铁牛的爹就一脚飞踹,让铁牛刚才那几步是白走了。
- 1990年夏天的时候我和铁牛顺利地上了六年级。我们校会的主要内容是,二十一世纪到来,同学们应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答案是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社会,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去建设二十一世纪。
- 至于铁牛和陈露之间有很多的传闻,其中最浪漫的一个是在一个夜晚,铁牛骑车带陈露去公园,并且牵手。三年以后的铁牛对我说,陈露这种女人,脱光衣服在我面前我都纹丝不动。她在我眼里是什么啊,这种女人,在我眼里就是粮食。这个想法和我当初的一样,三年以后的我拍着铁牛的肩膀说,你终于明白了啊。再一个三年,我们同时明白,粮食是很重要的。
- 周伦至今没有被人用鞋子拍死的原因是,他是某副市长的儿子。
- 我很清楚地记得在我上高中第一节政治课的情形,我们的政治老师反复向我们强调她的铁面无私的时候,周伦在下面和后面的女生调情,被政治老师发现,叫他站起来,然后破口大骂一通,最后说,你要讲话去外面讲。周伦坚决贯彻老师的思想,马上去了教室外面。
- 不出所料,这位铁面无私的政治老师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当场向周伦道歉,说:其实这是个误会,当时老师看见周伦同学在讲话,其实问周伦同学才知道,他是在讨论政治问题,是老师错怪了他,而且老师的脾气也有点暴躁,希望周伦同学不要放在心上,还希望全班同学向周伦同学学习,能在上课的时候积极思考问题,有些同学看上去好像听得很认真,其实却不知道在想什么,这样反而对于老师是一种不尊敬,像周伦同学那样,才是在认真思考的表现,以后希望同学们能在上课的时候多讨论,多向周伦同学学习。
- 于是从今之后,我们班便管调情叫“讨论政治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政治问题。
- 要开始时周伦还是不把话筒从屁股上挪开,好像在告诉大家:他在那个地方唱都能拿第一。
- 最后评委组经过紧急磋商,决定颁给周伦一个最佳台风奖。获得最佳台风奖的理由是:周伦在不小心唱出黄歌后,还坚持唱了下去,没有中途退场。能把淫歌进行到底,是很不容易的。
- 周伦这个人物对我以后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第一次让我认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捍卫的权利。
我所理解的生活
编辑- 在这个国家,做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是最傻和最痛苦的,国家不乐意,国民不在意。我不要做那样的人,我只希望自己六十岁时是个被年轻姑娘喜欢的深沉的老顽童。
- 《我所理解的生活》[10]
博客语录
编辑- 以前政府做事,从来不问民意,现在政府做事,自己制造民意。[11]
- 人家的协会是帮会员争取福利,扶持事业本身和年轻人发展甚至必要的时候和相关势力对峙的,我们协会干什么了,把会员圈起来免得跟主子闹事,打压年轻人和限制自身发展,最终自己成为了相关势力和最大阻力。[12]
- 如果我告诉他们,其实我是上帝,不好意思说了你们热爱的家乡几句不好,我被你们用生命捍卫自己家乡的行为感动了,我现在可以奖赏你们重新投一次胎,我估计那些人八成“嗖”一声就生美国去了。
- 看着他人的成功往往无助于自己的成功,但是听着他人的失败也许能避免自己的失败。[13]
- 这就是真正的警民打成一片,群众泪流满面?
参考
编辑- ↑ 接受上海东视《青春正点》节目采访
- ↑ 接受上海东视《青春正点》节目采访
- ↑ 韩寒:现代诗和诗人怎么还存在
- ↑ 《我的前卫与荒唐》
- ↑ 《今天起,我封杀央视》
- ↑ 《一种重要东西的倒退》
- ↑ 韩寒. 应该废除学生作文. 2007-06-15 [2008-10-17] (简体中文).
- ↑ 韩寒. 和. 2008-08-08 [2008-10-17] (简体中文).
- ↑ 韩寒访谈(只有卫生巾才是鲜血染红的)
- ↑ 过去式 我造就了我自己
- ↑ 《重大好人好事》
- ↑ 《关于中国电影的十堆炮灰》
- ↑ 《这一代人(2012年版)》